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近年来频现“好戏连台”,令人触目惊心。尤其是中乙联赛,曾是众多俱乐部梦想的舞台,如今却沦为业余球队展示实力的竞技场。浏览今年排名表,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显而易见:本赛季前几名竟然是去年还在中冠踢球的队伍!这意味着什么?简单来说,职业联赛的趋势正逐渐向“业余”方向演变。
业余球队轻松晋级中乙并立即崭露头角,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?其原因实际上不难理解:上赛季中甲频繁“解散”,直接拉低了低级别联赛的门槛。原本应有的准入标准成为形同虚设,使得许多中冠球队“借道”进入中乙赛场,其中广东广州豹和大连鲲城便是这一“幸运”的产物。尽管他们并非最初中乙的球队,却因补位机会一举夺冠亚军,实现了史无前例的两连升,犹如现实版的“屌丝逆袭”。
这种局面让人不禁思考,中乙球队的整体实力究竟如何?从本赛季排名可看出,去年的中乙老牌球队几乎全部陷于中游或次中游位置。比如上季老将队湖南湘涛,本赛季只能勉强跻身第八。一些资金投入较少的球队更是难以匹敌,很快就被原本的业余中冠球队击败。可见,在当下的中乙赛场上,业余球队不再仅是“陪跑”者,反而成为各队的绊脚石。
那么问题来了:职业联赛的“职业性”究竟何在?眼下的中乙联赛,大部分球队根本算不上职业化。缺乏资金、体系和成绩保障,许多俱乐部看起来宛若草台班子,稍有不慎,几支业余球队便可将中乙搅得天翻地覆。如果说,中乙与中冠原本应划清界限,那么现在这条分界线似已模糊不清。即便中甲垫底球队,也难有必胜把握对抗这些新晋中冠强队。
或许,“业余队涌入”现象也并非尽然坏事。至少从另一角度看,这代表更多企业愿意投资足球,并激励更多球员追逐梦想。若让更多业余球队加入国内联赛,或许能逐步扩大足球人口基数,进而为中国足球未来发展奠定基础。但值得担忧的是,若一开始就让这些业余队成为联赛主角,整个联赛的健康程度堪忧。缺乏稳定俱乐部、资金投入与发展规划,整个联赛体系如同摇摇欲坠之楼。中乙作为过渡阶段联赛,原应是职业俱乐部锻炼与发展平台,如今却变成“快消市场”,球队易进易出,没有形成稳定核心,联赛质量自然难以提升。
今年U21表现成为明证。泰山B队和海港B队作为U21联赛冠亚军,冲甲组表现抢眼,说明两点:一是年轻球员迅速成长,具备超越业余队实力;二是中乙水平确实待提升。总之,中乙赛场已难言具备职业联赛“职业性”。更令人忧虑的是,若中乙继续被业余队削弱,距离真正的职业联赛将日益遥远。
中乙联赛已演变成“草台班子”集结地,职业与业余之间的分隔几近崩溃。这景象困扰着人们,促使我们深思:联赛稳定基础是关键,否则发展体系必遭重创。健康职业联赛需稳定俱乐部、持续投资及规划,这是中国足球长远发展之本。中乙现状明显未达标,急需解决俱乐部准入与资金问题,全面提升联赛职业化水准,否则,这样的联赛恐将沦为草台班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