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古
据《足球》报报道,为切实解决职业俱乐部的生存问题,足协下赛季有可能放开球队冠名权,原则是俱乐部名称必须中性化。报道还以泰山和浙江俱乐部为例加以说明,称俱乐部名称还是“山东泰山”或者“浙江”足球俱乐部,但球队的名称可以是“山东鲁能泰山足球队”、“浙江浙能队”,等等。消息一出,球迷又开始忙碌了。
在评论区,除了个别人抱怨朝令夕改之外,多数表示赞成,并表扬足协知错就改是个好同志。
不过,有些球迷对此表示担心,因为海港俱乐部不知道怎么改名才好。
上海上港自打中性化名称之后,改名为“上海海港”。按照上述模式,现在应该改叫“上海海港上港足球队”、或者“上海海港上港队”,怎么念都拗口。
也有球迷说,可以改名“上海上港队”啊,像浙江浙能队。但是,这显然是行不能的。因为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改革时,浙江队绿城就已经改名为浙江队了,现在不过是加一个“浙能”的俱乐部名称而已。事实上,河南队似乎也有先见之明,或者说歪打正着。人家第二次改名改为“河南队”。如果建业还是股东或者大股东,现在就可以改为“河南建业队”,这不又恢复当初那个名称了吗?
这真是三十年河东、三十年河西。只是,这不是30年,而仅仅是3年!
3年前,程序员提出实行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改革。尽管几乎所有俱乐部、所有球迷都反对,但人家不为所动、没有任何商量余地。只是,除了4家老牌俱乐部外,其他绝大多数俱乐部都老老实实按要求改名了,只有上港因为另类而特别刺眼。
上港之所以另类,是因为它的改名打了“擦边球”。比如新名“海港”与原名“上港”都有一个“港”字,就是码头的意思。但在中国足协相关文件中,有如下明确规定:俱乐部名称不得含有俱乐部任何股东、股东关联方或实际控制人的字号、商号或者品牌名称,也不得使用上述字号、商号或品牌名称相似或近似的汉字或词组。读过书的人都知道,海港和上港至少属于“近似的汉字”或词组。
事实上,即便是陈戌源,当时也认为海港的新名称与足协文件要求不大相符、他本人对此也不满意。但他同时辩解称,那是足协的工作人员审核不够细、把关不严,与他没有任何关系,说得自己像初生的婴儿那般清纯。
这简直就是一副丑恶的嘴脸。作为足协主席,虽然你不负责具体业务,也不一定是相关审核人员。但你对这项工作没有领导责任?足协的文件不是你签发?就算这些都不是,难道你明知道不对,也可以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高高挂起?你的原则性呢?
说白了,这是程序员违规为自己的老东家谋利的表现。
当初多数俱乐部和球迷之所以反对俱乐部名称中性化,并非是反对改名的本身,而是时机、条件不合适。后金元时代俱乐部的投入锐减,加上疫情的影响,导致本就缺乏造血机能的俱乐部生存危机日益加剧。企业冠名几乎是俱乐部收入的最大的一笔来源,没有冠名,企业不可能白做善事;而没有这个来源,俱乐部亏损不断扩大就成了根本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。
虽然也有人为程序员辩护,认为此项政策乃其前任制定,他不过是推行而已。但这根本站不住脚,根本就是诡辩。政策确实是更早前的足协制定,但形势变了,新情况出现了,新问题产生了,暂时不适应推行这项政策,不是可以延后、哪怕等形势稍有好转才施行吗?
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:所有中超俱乐部中,只有背靠巨量公司的海港俱乐部“不差钱”。它甚至可以在整个职业联赛俱乐部哀鸿遍野之际,继续养着唯一的、年薪高达2000多万欧元的外援奥斯卡。除此之外,其他所有俱乐部的外援(可能也包括海港其他外援)的年薪,都是税前300万欧元。
海港重新改名叫“海港上港队”也罢,不改而继续维持现名也罢,都只是一个噱头。球迷更感兴趣的,是足协新班子勇于开拓、敢于纠错的精神。这么做,或许会被一些人讥笑“朝令夕改”、“一夜回到解放前”。但既然是错误的,或者不合时宜的政策,作出改变又有什么错呢?
如果新足协的改革得到大多数俱乐部、大多数球迷的拥护,并且俱乐部的生存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,足协又何必去计较自己名利上的得与失?这么做,这不正是改革的初衷吗?